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的施工流程是确保预应力结构质量的关键环节,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。以下是详细施工流程及注意事项:
技术交底
审查设计图纸,明确钢绞线规格(如1×7-15.2mm)、张拉控制应力(通常为0.75fptk)、锚固体系(夹片式、挤压锚等)。
编制专项施工方案,确定张拉顺序(对称、分批)、伸长量计算及安全措施。
材料验收
钢绞线:检查质量证明文件,抽样复验抗拉强度、松弛率、伸长率(如GB/T 5224标准)。
锚具/夹具:按规范进行硬度试验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(如JT/T 329标准)。
设备校准
千斤顶、油压表配套标定,张拉设备校验周期不超过6个月或200次使用。
下料
使用砂轮锯切割,禁止电焊或气割,切口两侧20mm处绑扎铁丝防散股。
下料长度计算:孔道长度 + 张拉端工作长度(千斤顶长度 + 锚具厚度 + 预留量)。
穿束
人工或卷扬机牵引,穿束前清理孔道内杂物,穿束后检查钢绞线是否扭结。
曲线孔道需设置导向支架,避免摩擦损伤。
张拉条件
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(通常≥90%设计强度),弹性模量符合要求。
清理锚垫板表面,安装锚具、夹片及限位板。
张拉流程
预张拉:施加10%~20%控制应力(σcon),初调钢绞线受力均匀。
分级张拉:分0.2σcon→0.6σcon→1.0σcon(持荷2~5min锚固),记录每级油表读数和伸长值。
伸长值校核:实测伸长量与理论值偏差控制在±6%以内,否则暂停检查。
同步控制
多束张拉时采用对称同步张拉,避免结构偏心受压。
锚固
液压千斤顶回油锚固,检查夹片回缩量(≤5mm为合格)。
切除多余钢绞线(留30~50mm外露),采用砂轮锯切割,禁止电弧切割。
孔道压浆
48小时内完成压浆,浆体水灰比≤0.45,添加膨胀剂(自由膨胀率2%~5%)。
从低向高压注,压力0.5~0.7MPa,至出浆口流出稠度一致浆体后封闭。
封锚
浇筑同强度等级混凝土,保护层厚度≥50mm,潮湿养护7天。
关键控制点
张拉时严禁站人,钢绞线断裂需立即停机处理。
压浆密实度检测(超声波或钻孔检查)。
常见问题处理
滑丝/断丝:单束断丝≤1丝,整束滑丝需更换钢绞线重新张拉。
伸长量异常:检查孔道摩阻系数、弹性模量或千斤顶油路。
材料检测报告、张拉记录表(含压力-伸长值曲线)、压浆试块强度报告、隐蔽工程验收记录。
通过以上流程的精细化控制,可确保预应力钢绞线的有效施加和结构耐久性。施工中需结合具体工程特点(如桥梁、大跨度楼板)调整工艺参数。